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近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助力各地推进“教联体”建设,在第32个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了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创新与实践论坛。来自山东省教育厅、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院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300多名嘉宾参加了论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韩民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三大核心场域,唯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才能构筑良性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指出,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既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薄存旭在致辞中指出,回溯教育发展历程,协同育人始终是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关键力量。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节点,共同研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务实行动,更是顺应时代需求,探索新时代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
家校协同专委会理事长苏君阳在致辞中指出,在教育理念加速革新、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构建教育健康生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任务。在国际家庭日这一特殊节点举办 “教联体” 建设创新与实践论坛,不仅能够深化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明晰各方责任边界,更将为未来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有力推动各方在育人实践中形成更为紧密、高效的合作模式,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优质环境。
在主论坛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带来题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的主题报告。他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我国教育体系稳固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三种教育之间必须形成互动、互助、互补的有机关系。需要各方在理念、方法等方面不断磨合、协调,诸多实践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这也凸显了构建科学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家校协同专委会、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职业核心能力专家委员会、山东省招远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联体’ 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原由与策略”“AI 赋能构建人机和合共生的 ‘教联体’ 新生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以家长学校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家庭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策略”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对于如何构建高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提出了深刻的观点与见解。
论坛上,来自济南全案工场、浙江大学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新智纪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三位相关研究和实践者从人工智能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联体”建设等维度做了精彩分享。
论坛期间,三场主题鲜明的分论坛同步开启。分论坛主题分别为 “学校在‘教联体’建设中圆心作用的发挥”“‘教联体’建设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及 “家校社资源整合与教育生态构建” 。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各议题深入探讨,分享了各自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
在主题为 “中小学‘教联体’建设难点问题及破解策略”的圆桌论坛上,来自滁州学院、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关工委、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教育局、北京市丰台区东南和学区、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的相关领导和学者阐述和分享了各自在“教联体”建设以及推动家校共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做法。
此次论坛以推进“教联体”建设为核心,围绕“教联体”建设的政策逻辑、实践路径、技术赋能及资源整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如何打破家校社协同壁垒”“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据悉,未来专委会将持续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区建设、家校共育公益课堂等活动。
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和山东成人教育协会协办,全案工厂、和信家长学堂、家长学习网、新行知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支持举办。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